交流带动融合,各个行业普遍受惠
随着CEPA领域的逐步扩展,两地经济的融合已不仅仅存在于贸易、服务、旅游领域,金融、电影、文化、新兴产业等各个行业也都成了CEPA的受惠者。
香港银行业受惠于CEPA优惠政策,早于其他外资银行进入内地市场,在内地设立的分行和支行数目由2003年底的46家增加至目前的超过300家。
CEPA有关鼓励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措施,推动了香港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数目有743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数目的47%,市值达11.5万亿港元,占总市值的56%。
香港专业服务业11个大行业中,已有6个在内地的经营收入超过在香港的收入。
医疗服务领域,有超过10家香港医疗机构和企业申请按照CEPA优惠条件投资内地。近8万名香港注册医疗卫生人士获得内地短期执业的资格。
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始试运行,更是提高了医疗领域进军内地的步伐。
电影行业也不甘为人后。香港导演陈可辛日前执导的《中国合伙人》内地票房突破5亿元,而影片中的人物、故事等跟香港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近年来电影业最时兴的港产合拍片。在经历了一段低谷后,香港电影借助CEPA的优惠政策走向了与内地合拍的方向。根据CEPA的内容,香港电影可以从内地融资,香港资本可以控股内地电影院。借助这些利好,香港电影业正酝酿着重造辉煌。
2003年,港产合拍片的内地票房只有2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合拍片已占据内地电影市场的大半份额。2011年,内地18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中,有10部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
经济平台搭新桥,人才双向流动趋频繁
除了经济上的巨大发展,CEPA框架下的便利条件也为人才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
根据CEPA协议,港人可以在内地开设个体户;香港的会计师、测量师、建筑师等也与内地达成互认协议。
港人北上发展更为便捷、越来越普遍。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内地共注册香港个体工商户4711户,从业人员13225人,资金总额4.16亿元人民币。
另据香港特区政府非正式统计,截至2012年年中,常住在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香港人约有40万人,这其中不少都是香港的专业人士。
除了港人北上,随着两地交流的加深,内地人南下也日趋频繁。
香港借助“优秀人才计划”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积极招徕内地精英到港发展。过去7年,香港仅通过“优才计划”就招徕人才2485人,其中1912人来自内地。
两地教育机构合作也更趋紧密。目前,香港每年从内地招收约1500多名本科学生,加上研究生人数,每年有1万多人;内地则有63所大学可以免试招收香港的学生就读。两地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
巩固港“枢纽”地位,专才服务大有空间
谈到CEPA对香港的贡献,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樑表示,CEPA实施以来,香港在持续发展经济和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正不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对于未来,他认为,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借助CEPA的政策优势,香港的专业行业在内地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说,香港专业人士10年间在内地高速发展,内地已经成为香港以外最大的专业服务市场,CEPA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香港要借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全面落实CEPA的内容,充分利用广东省“先行先试”政策,让香港专业服务在内地全面发展。
根据“十二五”规划内容,港澳部分首次单独成章。中央明确支持深化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并确定《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粤港合作的重要功能定位,包括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域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央支持广东对香港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并逐步将有关措施拓展到其他地区。(李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