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代表委员:人心回归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来源: 文汇报          发布时间: 2022-03-11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权回归了,人心回归进展如何?当前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两会期间,多位港区代表委员围绕上述话题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时表示,香港人心回归任重道远,应坚持循序渐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代表委员建议,引导香港青年多到内地交流,让他们客观全面了解祖国,加强中国历史认知和爱国主义教育,把握大湾区带来的发展契机,多渠道增强港人的国家认同,让香港真正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洪流。

  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看来,目前,香港很多青年朋友对国家已有认同,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心还没回归。“我的建议很简单,希望香港的青年朋友多到祖国内地走一走、看一看,更客观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国家,一起实现人心回归。”

  “香港人心回归,首先是要认同‘一国两制’,先有‘一国’才有‘两制’。”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九龙东区各界联会常务副会长杨莉珊表示, 从“修例风波”看,一部分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缺失,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历史认知造成的。

  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入手

  杨莉珊认为,促进人心回归要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入手,从幼儿园开始,逐步增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明白现在国家发展和成功的原因。同时,她强调,实现人心回归还要解决就业、住房、未来发展等香港的深层次矛盾。让香港人以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胡剑江认为,人心回归的根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他看来,回归20多年来,香港的文化发展遭遇一些曲折,其间出现某些“去中国化”倾向,学校教材被篡改,中国历史甚至不是必修课,导致部分青年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严重弱化。

  倡中文历史等课程用国家教材

  因此,他提出人心回归的三点建议:一是在港启用中文、历史、法律等国家统编统用教材;二是更大力度推广讲普通话;三是加强香港青年与内地的交流,让他们更多了解祖国的真实情况。重塑港人的文化认同,让香港真正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洪流。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表示,“在我看来,人心回归就是对国家主权、宪制秩序、社会制度的遵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他认为,香港社会在国民教育、国家认同方面有欠账,社会文化土壤的改良是一个长期工程。他认为,应借助国安法实施,在香港社会掀起一场教育改革和文化改良运动,完成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再造,提升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升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施荣怀认为,青少年是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主要参与者。如何让更生青少年返回正轨、融入社会、认识国家,特别是让他们意识到“反中乱港”行为给香港和自身及家人带来的沉痛教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建议成立跨部门行动小组提供系统性更生服务,为每位更生人士提供心理咨询、学业及就业指导、家庭关系疏导调解等配套服务,让更生人士亲身感受内地发展、国家对年轻人的关怀及包容,以增加其国民身份认同。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顺潮对香港文汇报记者说,香港主权回归,但是人心还没有完全回归。“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时,我是火炬手之一,大家的爱国情绪高涨。后来香港发生很多政治争拗,最后演变成‘占中’‘黑暴’。随着国安法出台和完善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现在可以适时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民主发展,提升港人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多位港区代表委员向香港文汇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促进香港人心回归提供机遇。杨莉珊说,湾区是很大的发展平台,能给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教育、工作、生活机会。“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香港人必须有国家观念。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自己不要当过客,要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国家认同感。”

  港人超额报名大湾区创业计划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谈及自己曾经组织的大湾区创业计划,“最初我们对报名没有信心,担心30个名额招收不到一半人。没想到后来收到近800名港人报名。”报名者中有2/3没到过内地,是大湾区的发展机会吸引了他们。创业促使这些港人去认真了解内地的制度、文化和民情,慢慢成为真正大湾区人。

  陈卓禧说,“香港的人心回归实质上是中华儿女大团结工作的一部分,尽量找寻最大的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要避免目标行为的短期化,坚持循序渐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相信只要直抵内心地工作,人心回归是会成功的”。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0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