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来源: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发布时间: 2021-07-15

  1938年1月初,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二楼的一间大房子里,经营茶叶批发生意的粤华公司开业了。初看起来它与其他公司并无不同,但背后却大有名堂——它实际上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粤华公司只是办事处的对外名称,经营茶叶批发生意只是掩护办事处的活动。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是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周恩来为充分利用香港特殊的战略地位、政治环境,争取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而决定设立的。1937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在武汉面晤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商谈为接受和处理海外华侨援助、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等问题,得到对方的口头应允。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主任为廖承志,连贯主持日常事务,主要工作人员先后有梁上苑、罗理实(罗雁子)、冯劲持、杜埃等。除了“粤华公司”这一联络机关外,办事处还设有南华药房(负责人柯平)和湾仔帽店等几个联络点。

廖承志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旧址:现皇后大道中18号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后,利用香港特殊的环境,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斗争。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团结海内外同胞共同抗日。为便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了解内地抗战情况,争取他们支援抗战,办事处把《新华日报社论集》和中共在重庆出版的《群众》周刊在香港印刷发行,并让乔冠华、梁上苑等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论著翻译成英文,还创办《华侨通讯》,以中、英文在香港、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发行,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刊载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报道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事迹,报道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国际友人支援抗战的情况。《华侨通讯》在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文章除了被香港报纸大量转载外,纽约的《华侨日报》、秘鲁的《华商日报》、菲律宾的《菲岛华工》等也纷纷予以转载。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办事处大量印发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发表的关于皖南事变的抗议通电和延安报纸有关报道,让外界了解皖南事变的真相。香港《南华早报》将廖承志介绍的有关皖南事变的消息全部发表,并附长篇评论责问国民党反动当局。

1941年1月21日,香港《南华早报》刊登的有关皖南事变的评论

  全面抗战爆发后,邹韬奋、夏衍、茅盾、梁漱溟、许地山、戴望舒等一大批文化人从内地转移到香港,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认真做好对进步文化人的统战工作,热情关怀和帮助进步文化人,将其组织成为一支抗战文化大军,极大地推动了香港抗战文化的繁荣,使香港由一座商业城市转变为抗站文化宣传基地。办事处团结香港广大爱国报人,并资助民盟中央在香港出版《光明报》,对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协助保盟争取国际援助,接收和转运海外捐款捐物,也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一项重要工作。办事处主要通过宋庆龄组建的保盟开展对国际友好人士的统战工作,对保盟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廖承志一直参与保盟的领导工作,担任保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潘汉年为中共与宋庆龄的联络员,周恩来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通过潘汉年把国内外有关消息和材料送给宋庆龄。办事处协助保盟转运各国援华团体和海外侨胞运送到港的援助物资。初期,办事处从香港发运物资到延安、山西五台山、安徽新四军军部等地,主要走“香港—广州—武汉—延安或五台山”华中通道,最初几批医疗器械、药品,还有八路军在香港采购的百部军用电台等,都是通过这个通道运送的。后来随着战局的变化,尤其是广州、武汉失陷后,开辟了“香港—越南海防—镇南关—桂林—贵阳—成都—西安—延安”大西南通道等路线。此外,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协助一些外国援华志愿者,如白求恩、柯棣华等援华抗日医疗队人士,由香港前往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组织、动员和输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华侨青年回国服务,投身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协助组建华南抗日武装,支援东江地区抗日武装开展斗争;领导和组织秘密大营救,从香港营救出大批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24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