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青年学生看百年港澳发展与国家变迁征文比赛作品选登:桥(节录)

来源: 文汇报          发布时间: 2021-06-10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香港中联办深圳联络部、深圳大学、深圳市青联、深圳市学联共同组织了“国家记忆:港澳青年学生看百年港澳发展与国家变迁”征文比赛,主办方共选取了40多篇作品入围,并将于稍后举行颁奖典礼。香港文汇报特别节录选登当中多篇优秀作品,向读者展示港青笔下的两地故事,为香港青年的国家记忆保留珍贵记录。

 

桥(节录)

深圳大学 关咏方

  “不管你是香港人还是深圳人,反正在两地跑就能亲身亲历,感受到两地的发展和文化,你多点过罗湖桥就懂了。”父亲的话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年少的我,带着求知的心,穿梭在连接港深两地的罗湖桥。

  出生地深圳,生活也在深圳,但我中小学校园生活皆在香港。我的身份是“跨境学童”。

  为归属寻答案 父嘱多两地走

  我早上还在罗湖口岸休闲地咬着一口豆沙包,中午随着学校参观队伍在沙田大会堂观看粤剧表演或者在长沙湾参加演讲比赛,傍晚回家坐车又遭遇深圳下班高峰期,被迫在国贸区域堵上了大半个小时,这便是我日常生活的轨迹。

  每天穿过罗湖桥的同时,也在想着我是哪里人,想为归属感寻求答案,于是我问起父亲关于祖辈是怎么从广东来到香港的。原来在抗日时期,祖辈们暂时南下香港避风头,他们每天都盼着归家,终于等到抗战胜利便回归故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工业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技术,爷祖辈们再次举家南下香港谋生,当时父亲随爷爷和太爷爷南下,从此定居香港。

  “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许多香港公司都回内地设厂。我1988年被老板派去深圳和东莞工作,以前东莞是一条小村,深圳市好像只有罗湖才算市区,其他地方还是荒芜一片。之后就在深圳遇见你妈……”说到此处,爸爸的嘴角露出温暖、得意的微笑。“我亲眼见证内地发展起来,特别是深圳。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我坐在电视前看着回归直播,看着英国国旗下降,中国国旗在旗杆升起,然后就是解放军进驻香港,正式回归中国,简直百年一遇,见证历史!”

  父亲在沙发挨着:“2003年,沙士病毒把香港弄得很惨,经济萧条,后来中央政府帮香港推出港澳个人游,香港的经济又恢复起来。”最后,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管你是香港人还是深圳人,反正在两地跑就是能亲身亲历,感受到两地的发展和文化,你多点过罗湖桥就懂了。”

  深港发展是荣耀与骄傲

  我默默点了点头,心里想着与其纠结是深圳人还是香港人,不如以见证者的身份,将两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都尽收眼底。深圳或香港的发展,对我来说,都是荣耀与骄傲。

  2018年,我就见证了西九龙站和港珠澳大桥的启用。大桥连接香港、澳门与珠海,我们几个年轻人趁假期坐着穿梭巴士,经港珠澳大桥前往澳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目不转睛地望向窗外风景,一路风光旖旎,叹为观止。一个小时后便已抵达澳门,我们不禁赞叹果真是“大桥”风范!身边的朋友更满怀豪情地说:“毕业后就去大湾区。”

  2019年的香港,却是最让我寒心和陌生的香港。曾在世界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如今却是一群人拿着铁棍破坏公共设施、攻击无辜市民、伤害维护法治的警察,甚至扔汽油弹……当时旺角、铜锣湾、尖沙咀顿时成为危险的代名词。网络铺天盖地的言论,冷嘲热讽着香港年轻人,那段时间,我不停地想摆脱“香港年轻人”这个标签。

  2019年9月,我选择从香港到深圳升学。当有人问起我是香港青年吗,我会大方承认:“对的,我来自中国香港。”有人问我:“香港青年是不是都对内地有偏见?”我坚定地回答:“那只是一部分偏激的人,很多香港青年是很友善的。”

  化身两地青年“心灵之桥”

  有一次,我与内地朋友喝着奶茶,我问他们:“你知道香港茶餐厅吗?”他们充满好奇,很认真地听着我介绍,“教你们几句港式粤语。”他们对学习粤语也有很大的兴趣,我告诉他们:“有机会一定要来香港!”想起那时候在香港,我也时常与同学谈起内地的文化,分享风靡内地的辣条,“喜茶”和“海底捞”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他们盼望着深圳之旅。如今有空闲,我也会和他们分享我在内地大学的日常。

  站在深圳,远眺着香港,我又想起了父亲的那句话“你多点过罗湖桥就懂了。”如今的我,时常怀念年少时穿梭罗湖桥的身影,带着回忆和大湾区的梦想,去穿越横跨沧海的港珠澳大桥,在腾飞的大湾区追梦圆梦。更重要的是,我也变成了一座桥,是两地青年的“心灵之桥”。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9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