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为港大任命两位清华学者叫好

来源: 紫荆网          发布时间: 2020-10-28

  香港大学校委会10月27日开会表决通过,清华大学学者申作军和宫鹏担任副校长。两位学者都来自北京的清华大学,也都在美国高校担任或曾经担任学术职务。香港某些舆论曾以两人的“内地人”身份和“政治”背景,发起反对。虽说不同意见在香港很正常,也受到尊重,但我认为香港大学和香港社会都应该抬头认识以下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

  香港有行之有效的高校人才聘用机制

  香港大学有完善的学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招聘机制(其他港校也一样),包括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遴选委员会、由校内教职员组成的教务委员会、由校内外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等等架构,还有社会监督,程序上有足够的把关。人选方面,一直以来主要是考虑人才的学术专业水平,因此一直有外国籍或台湾的学者或专才担任香港的大学管理层,也有香港本地不同政治立场的学者专才担任各类校内岗位。那这次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何遇到内地的人才就有人说三道四呢?就因为他们的内地人背景?他们在香港社会工作,在香港大学工作,也要遵守香港基本法、香港法律以及香港大学既有的规章制度,香港人应该对香港社会管理机制有信心,对港大既有的监管机制有信心,当然有需要的话,也可以适时改善这些机制。

  香港高校正失去绝对优势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比较了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发展,港校正面对相对下滑的趋势。内地进步快速,特别是一线高校国际知名学术人才正不断聚集,各项实力正全面提升。香港高校(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头部高校)与内地一线大学相比,虽然在传统学术声誉和师生国际化两个指标比较有牢固优势,但在核心的论文引用率等方面正在或者已经被超越。这与内地高校的进步和大量优秀留学科研人才回归祖国发挥作用是分不开的。

  放眼内地,高等教育领域正在酝酿着各种创新和突破:著名学者施一公教授等人在杭州创办“西湖大学”进行着新的高校建设实验;早年在深圳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也实行了有别于内地其他大学新的管理运营体制;在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引进境外和国外优秀大学在中国内地开办新的高校,也已经取得相当成果。这些新举措大大丰富了中国内地高校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也有香港高校的投入和贡献,那就是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市创办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简称UIC),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市举办的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内地生源和经费的有力支持下,这两家高校都发展迅速,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0年本科收生分数已经冠绝广东省,国内也是位居前列。

  进一步结合大湾区发展才是正道

  其他香港高校也正在行动。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的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在国内外招兵买马,招揽各地优秀科研人才加盟,大有要在广州再创一个新的大学奇迹之势!我个人对香港科技大学的实力和广州市的支持力度很有信心。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也分别与大湾区重要城市——东莞市和佛山市取得共识,正在或将要筹办新校区。另外一家香港高校后起之秀——香港公开大学也将在广东省肇庆市开办新校区。香港大学要不要去建一个新校区呢?

  香港大学校方面对这个高等教育新版图,我想他们是会有信心和底气的。毕竟港大是公认的香港众高校之首,港大有悠久的历史,较佳的声誉,学术人才济济,有本地最好的生源,遍布全球的庞大的校友网络。但这些就足够应对新的局势和挑战吗?香港大学也应该找机会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和创新科技发展大潮中来,打造湾区一小时学术圈、人才圈。作为香港龙头高校,香港大学相较其他香港高校,虽然在内地还没有开办分校,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实践以及取得的良好成就,印证了香港大学深厚的学术和人才实力。香港大学完全有实力结合深圳或其他湾区城市的资源和产业,为港大开辟一条新路,铸造新的辉煌!

  不过时间不等人,深圳发展太快,土地资源紧张,我估计能提供的市中心地块也不多了。版图比较大但偏远一点的光明区正在大力打造“光明科学城”,是当前很好的选择,该区据说还会有一个高铁站停经。港大如果能在深圳市落实新的校区,将与香港中文大学一样,在深圳市拥有医院和大学,建好后与香港本部联动起来,必将大大提升两所高校的整体影响力!

  我想校方这次启用两名清华大学背景的优秀学者,也是希望有更多具备国内外高校科研经验的知名学者,开辟更好的国际和国内合作。只要是合适的优秀人才,通过正式渠道聘请来服务香港,香港社会和香港大学应该欢迎他们来为香港创造价值,不是吗?!

  (作者陈锦云先生为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创办人。)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86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