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2009-02-18]

尊敬的陈永棋主席
尊敬的香港友好协进会各位会员
各国驻港领事馆的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再次应邀参加香港友好协进会新春团拜午餐会并有机会发表演讲。首先请允许我对各位表达牛年新春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福!

  去年这个时候,我应陈主席邀请曾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中共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偏热和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而今天,国际风云突变,我们听到最多的是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出口下降、失业增加。这一年,我们经历了撼动大半个中国、夺去数万同胞生命的汶川特大地震,也见证了让全世界炎黄子孙倍感光荣与自豪、被称作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目睹了中国运动员在地球之巅点燃奥运圣火,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香港同胞与全国人民一起流泪,一起祈祷,一起欢呼,一起奋斗。还是在这一年,当四川灾区余震甫息,北京奥运圣火余温尚存的时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骤然而至,短短几个月蒸发了全世界数十万亿计的财富,夺走了全世界数千万计的工作岗位,世界经济直接从“夏天”进入“严冬”,其来势之猛、演变之快、波及之广、影响之大,超出了人们的记忆和预料。此时,人们最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进程会不会中断?改革开放的方针能不能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会不会动摇?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我首先要讲的问题是,对这场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要有足够的估计

  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源于美国的次贷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系的两个严重失衡,一个是低储蓄与高消费、高借贷的失衡,一个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这种失衡被某些缺乏监管的金融机构受利益驱使推波助澜,以高杠杆操作积聚起巨大能量,在次贷危机引发下,对全球经济形成强烈的破坏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金融机构由于美国房贷坏账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而且这一数字还会上升。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统计,2008年全球股市总市值蒸发了近一半,超过2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据有关权威机构估计,2008年全球外来直接投资额下降幅度超过五分之一,全球贸易额增幅由2007年的8.5%降至4%,第四季度更出现负增长,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5.2%下降到3.4%,预计今年可能降至0.5%,是二战以来最低增速。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如形势继续恶化,今年年底前全世界可能失去5100万个工作机会,使全球失业率升至7.1%。大家可能注意到,刚刚揭晓的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得最高奖的是美国《时代》杂志摄影师拍摄的这样一幅黑白照片:一名美国警察正在一间凌乱不堪的空房子里搜查,房子的主人因交不起按揭而被赶走了。赛事评委会主席对此的诠释是:当前的战争已经不仅仅发生在传统的战场上,由于金融危机,战争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房子里。

  作为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由于国际市场购买力急剧下降,外需萎缩,出口形势严峻,使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资产价格下跌,使我国外汇储备面临保值增值的压力,并对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构成潜在影响。

  在严峻困难和挑战面前,我想到温家宝总理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一个民族的巨大灾难,将以它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经历1998年的特大洪灾,中国按照百年一遇的标准加固了大江大河的干堤并进行综合治理,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经历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中国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改善,重大疫情应急防范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经历去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近20年来,中国经济也曾面临两次大的冲击,但每一次都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冲击,很多人怀疑中国“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1992年邓小平先生南巡谈话为标志,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由此释放出的制度创新的巨大能量,推动我国经济总量连续上了几个大的标志性的台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再一次是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面临较严重的困难和挑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1998至2000年共发行了3600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举措,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释放了经济增长潜力。不仅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迎来了最近10年的快速增长。10年中,中国的铁路经历了6次大提速,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万公里,移动通讯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国城乡,中国男女老少平均两人拥有一部手机。西部地区大规模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一大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特大工程相继建成或启动,中国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10年,我国的GDP增加了两倍多。如果从建国时算起,到2001年我国GDP达到10万亿元,用了50多年;从2002年到2006年达到20万亿元,5年增加10万亿元;从2007年到2008年达到30万亿元,只用两年时间就增加了10万亿元。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丧失信心。这就是我接着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要有充分的信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清醒认识到这场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及时研判,果断决策,积极应对,两次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推出总额达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陆续制定和实施了降息、减税、扩大消费、稳定外贸、增加就业、扶持中小企业、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促经济、保民生的政策措施,收到明显成效。从近期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看,工业生产下滑之势得到初步遏制,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显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切实有力的,特别是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通过对民间资本的拉动作用和放大效应,直接作用于振兴经济和改善民生,较之一些西方国家不得不以巨额资本首先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采取大规模救助行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直接、更有效。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我们要做好应对更困难、更复杂局面的准备,但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应抱有充分的信心。银行有信心才贷款,企业有信心才投资,个人有信心才消费,社会有信心才和谐。在严重困难面前,信心比金子还宝贵。

  我们所讲的信心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民情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

  首先,信心来自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最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尽管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国经济也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是高储蓄,一个是低负债。截至去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到47.8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2.2万亿元,而同期居民的消费性贷款只有3.7万亿元。与某些发达国家低储蓄、高负债的情况相比,中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要健康得多。国家债务也是如此。截至去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总额的比重在20%左右,而同期一些发达经济体这一比例达到70%以上,个别发达国家超过150%。去年底,我国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财政收入达到6.13万亿元,连续两年每年新增财政收入超过1万亿元。而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的1998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只有9876亿元。特别要提及的是,由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去年总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这在近40年来是第一次。民以食为天,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是我们防止经济衰退、保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信心来自经过全方位改革后形成的更为稳健的体制条件。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不断完善。10年前,我国开始了银行体制改革,包括剥离不良资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革。目前,我国整个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处在历史的高点,不良资产率处在历史的低点,大部分银行既有国家控股的稳健性,又有市场机制的灵活性。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这些,大大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信心来自潜力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13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从基本国情看,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存在很大差距,回旋余地大;从发展阶段看,中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需求大。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只有2万多元,刚刚解决温饱,正在实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四,信心来自中华民族勇敢、坚毅的民族精神。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经历的种种磨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牛一样坚韧的品格。在巨大困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显现。在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如此,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斗争中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先贤有一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危与机,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难得的机遇。譬如:这场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它同时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为我们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供了机遇;这场危机使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客观上为我们突破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增加了新的动力,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机遇;这场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伤害,促使人们进行深入反思,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强烈,为我们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并寻求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稳健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提供了机遇。诚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扮演“英雄救美”的“白武士”,但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的义务。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共克时艰,尽管“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到今天演讲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逆转,中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不会改变,中国坚持科学发展的信念不会动摇!

  女士们、先生们: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的经济金融和民生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配合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措施,受到香港各界的普遍欢迎。特区政府按照“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思路,采取了许多积极举措。我相信,香港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有伟大祖国做坚强后盾,有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和较为稳健的金融体系,有应对危机的丰富经验和临机应变、逆境自强的香港精神,一定能够战胜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东方之珠的魅力和光彩。

  同时,我也要告诉大家,国家的机遇也是香港的机遇。在国家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争取更大发展的进程中,香港将继续发挥独特的优势和积极的作用,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发展起来的,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转型和调整,香港不会错失机遇,香港工商界、专业界有识之士也不会错失机遇。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 “三不”,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习近平副主席不久前在视察澳门特区时,提出 “三有”,即“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我认为,这“三不”和“三有”,对香港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要我们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不动摇,团结一致应对挑战不懈怠,坚决维护香港繁荣稳定不折腾,虽然前进道路上面临种种困难和风险,但依靠香港同胞的智慧,办法总比困难多,香港的明天大有希望!

  不久前我在网络上看到一首小诗,表达了面对危机的一种乐观态度:即使失去了几盏灯火,我还拥有满天星光。在这里,我还要说,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漫天朝霞呢!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66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