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 页
机构概况
重要新闻
两地交流
经贸往来
粤港合作
涉台事务
青年学生之友
认识祖国
法律法规
服务指南
历史资料
首页 >> 粤港合作 >> 广东概况

日期:2008-01-26

一、建置沿革

 

  简述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大军平定南越。汉朝将南越地重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州设刺史(权重的叫“牧”),郡设太守,县仍设令或长。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而交州则辖交趾、九真、日南、和浦、珠崖5个郡。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东晋时期,北方战乱连年,中原及关陇人民大批南迁,广东人口大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存在的170年间,朝廷更替频繁,州、郡、县废兴繁复,沿革杂乱。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朝初年,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浦、普宁、澄海等22县。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

  1841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民国时期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府多次对广东政区进行调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此后,市、专区、县几乎年年都有调整。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部分地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有新的变动,实行以市带县。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以上市),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二、自然地理

 

  位置、范围和面积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地貌

 

  广东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则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气候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三、资源物产

 

  土地资源

 

  广东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宜农地434万公顷,占24.1%;宜林地1100万公顷,占61.2%。在宜农地中一等地为192.3万公顷,占44.3%;二等地为159.6万公顷,占36.7%;三等地为82.3万公顷,占19%。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为耕地303.69万公顷,园地85.13万公顷,林地1017.58万公顷,牧草地2.79万公顷,其它农用地84.44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36.44万公顷,交通用地11.02万公顷,水利水工建筑用地21.07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35.41万公顷。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为0.21公顷和0.04公顷,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水资源

 

  广东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年均降水量1777毫米,年降水总量3194亿立方米;年均径流深1012毫米,河川径流总量1819亿立方米;加上邻省从西江和韩江等流入广东的客水量2330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4735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72.8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665.5万千瓦。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矿泉水110处,探明储量全国第一。但是,广东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此外,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还由于城市污水排入,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的威胁加剧。

 

  矿产资源

 

  广东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是国内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省份之一,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全省已找到矿产131种,其中探明储量97种;经勘查的矿产地1632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563处,矿产储量在全国居前三位。矿产有26种,其中高岭土、泥炭、冶金用脉石英、水泥用粗面岩、锗、碲的储量列全国第一位,银、铅、铋、铊、铀矿、独居石、磷钇矿、玻璃用砂、油页岩、饰面用大理岩和辉绿岩列第二位,列第三至五位的有铌、钽、钨、锡、锆、硒、隐晶质石墨、冰洲石、玉石、铟、镉、锌、汞、稀土矿、压电水晶、叶腊石、陶瓷土、萤石、硫铁矿、熔剂白云岩等。广东比较短缺的矿产资源有煤、磷、钾、菱镁矿、铜、铝以及优质耐火粘土、云母、石棉等。珠江口外海域、北部湾发现的大型油气田资源,原油储量超过40亿吨,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开采前景很好。已经开采和开采条件较好的主要矿种有硫铁矿、铅锌矿、银、锡、钨、铌、钽、铀矿、独居石、磷钇矿、大理岩、高岭土、玻璃用砂和油页岩等。云浮硫铁矿品质优储量大,居全国之冠、世界第二,凡口铅锌矿为国内亚军。全省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万亿元,但是经过多年的开采,广东省已有的金属矿大型矿山多已采空或者即将采空闭坑,铜、钨、锡、锑等矿产资源已处于枯竭状态,铅锌及铁矿产地也逐年减少。

 

  植被和生物资源

 

  广东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与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广东的动物种类多。陆生脊椎动物就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弥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东积极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全省建立了275个自然保护区、369处森林公园,还通过全面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海洋资源

 

  广东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资源,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近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19.49万公顷,是全国着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已打出了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也很大。

 

四、人口语言

人口

 

  常住人口超9000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位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三位。全省的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动人口为1635.8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17.8%。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全省的省外流动人口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省外流动人口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2005年,广东省省外流动人口数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34.2%。

  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

  2005年广东省的人口密度为511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86人/平方公里增加25人,其中深圳、东莞、汕头、佛山、中山、广州和揭阳市7个市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广东省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为5578.92万人,占总人口的60.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15.08万人,占总人口的39.3%。全省2005年的城镇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6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14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及汕头7个市。

  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增长幅度大

  2005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498.86万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增长62%,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

  广东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81.28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7.4%,与2000年人口普查比较,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58.2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1.36个百分点。从分地级以上市的情况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和汕尾6个市,其中16个地级以上市的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家庭户规模略有减少

  2005年年末,广东省共有家庭户234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96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数为3.39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家庭户平均人口数减少0.3人。

 

语言

 

  广东的语言状况比较复杂,除了存在于粤北、粤东的少数民族语言瑶语、壮语、畲语及粤北的一些不知名的土语外,主要流行3种汉语方言:

  粤方言

  又称为广州方言、广府话、白话。省内的粤语可以分为几个片。1.广府片。主要分布在广州、南海、佛山、番禺、顺德、三水、清远、花都、从化、龙门、佛冈、增城、东莞、宝安、深圳、中山、珠海、英德、肇庆、高要、高明、鹤山、新兴、云浮等市县,韶关、乐昌等市县的城区和香港、澳门也属这一片。广府片人口约2000万人。2.高廉片。包括阳江、阳春、阳西、茂名、电白、化州、高州、信宜、湛江、廉江、遂溪、吴川等市县,人口约600万人。3.罗广片。分布在四会、罗定、德庆、广宁、怀集、封开、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市县,人口约700万人。4.四邑片。包括江门、恩平、开平、台山、斗门等市县,鹤山的一部分也属于这个片,人口约400多万人。全省总计使用粤方言的人口在3800万人以上。但在上述通行粤方言的区域中,也掺杂了一些小片的客家话和闽语。粤方言以广州音为标准音,各片之间在语音、词汇方面小有区别,语法也略有不同。其中,四邑片粤语与珠江三角洲粤语的差异最大。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以梅州话为代表,流行的区域包括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大埔、平远以及惠阳、惠东、博罗、河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仁化、南雄、始兴、翁源、新丰、乳源、丰顺、陆丰、河源、揭西等市县的一部分。省内各处也多有零星的客家话区,例如广州的三元里、沙河就有少量操客家话的居民。客家话内部的一致性较高,估计使用该方言的人口在1400万人以上。

  闽方言

  广东的闽语是闽方言中的闽南方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支系:以汕头、潮州为代表的潮汕方言,包括汕头、潮州、澄海、饶平、揭阳、揭西、潮阳、普宁、惠来、汕尾、海丰,以及丰顺、陆丰、陆河等市县的一部分,使用人口约1200万人;以雷州市为中心的雷州话,包括徐闻、遂溪、廉江、电白、湛江市区等市县区的一部分,使用人口约400万人。


五、行政区划

 

  广东省政区表

 

(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市名称

县(市、区)名称

辖乡、镇、民族乡、街道数

广州市(10区2县级市)

越秀区 海珠区 荔湾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花都区 番禺区 南沙区 萝岗区  从化市 增城市

33镇129街道

深圳市(6区)

福田区 罗湖区 盐田区 南山区 宝安区 龙岗区

51街道

珠海市(3区)

香洲区 金湾区 斗门区

15镇8街道

汕头市(6区1县)

金平区 龙湖区 澄海区 濠江区 潮阳区 潮南区 南澳县

32镇37街道

佛山市(5区)

禅城区 南海区 顺德区 高明区 三水区

20镇16街道

韶关市(3区4县1自治县2县级市)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 乐昌市 南雄市 仁化县 始兴县 翁源县 新丰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

96镇10街道1民族乡

河源市(1区5县)

源城区 东源县 和平县 龙川县 紫金县 连平县

97镇4街道1民族乡

梅州市(1区6县1县级市)

梅江区 兴宁市 梅 县 平远县 蕉岭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104镇6街道

惠州市(2区3县)

惠城区 惠阳区 惠东县 博罗县 龙门县

50镇16街道1民族乡

汕尾市(1区2县1县级市)

城 区 陆丰市 海丰县 陆河县

42镇10街道

东莞市

28镇4街道

中山市

18镇6街道

江门市(3区4县级市)

蓬江区 江海区 新会区 台山市 开平市 鹤山市 恩平市

66镇17街道

阳江市(1区2县1县级市)

江城区 阳春市 阳东县 阳西县

39镇11街道

湛江市(4区2县3县级市)

赤坎区 霞山区 麻章区 坡头区 雷州市 廉江市 吴川市 遂溪县 徐闻县

85镇32街道2乡

茂名市(2区1县3县级市)

茂南区 茂港区 信宜市 高州市 化州市 电白县

87镇20街道

肇庆市(2区4县2县级市)

端州区 鼎湖区 四会市 高要市 广宁县 德庆县 封开县 怀集县

95镇12街道1民族乡

清远市(1区3县2自治县2县级市)

清城区 英德市 连州市 佛冈县 清新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 阳山县

77镇5街道3民族乡

潮州市(1区2县)

湘桥区 饶平县 潮安县

41镇9街道

揭阳市(1区3县1县级市)

榕城区 普宁市 揭东县 揭西县 惠来县

65镇16街道2乡

云浮市(1区3县1县级市)

云城区 罗定市 新兴县 郁南县 云安县

55镇10街道

全省合计

21个地级以上市,23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4个乡、7个民族乡、1145个镇、429个街道办事处。

 

  广东省政区图

 



六、侨乡侨情

  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

  海外侨胞众多、归侨侨眷众多 

  广东有2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巴拿马、古巴、委内瑞拉,大洋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国家和地区。

  省内有2000多万归侨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州、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地区的归侨侨眷约有800万人,潮汕语系地区归侨侨眷约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约有归侨侨眷500万人。全省23个华侨农场,安置归侨、难侨8万多人,是归侨侨眷最集中的地方。

  侨捐项目众多、侨资企业众多  

  海外华侨华人素有念祖爱乡的光荣传统,一向关注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捐赠折合人民币360亿元,占全国的70%。捐建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逾2.4万项,建立各种公益事业基金会近3000个。全省侨资企业约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63%;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投资额约占全省累计利用外资总额的64%。截止2006年底,港澳同胞实际投资累计达1162.54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在世界五大洲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络。

  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积淀深厚 

  华侨文化与侨乡本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华侨文化、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是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涌现大批近现代着名华侨先驱人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着名人物是广东的华侨先驱。在政界方面,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等;在实业界方面,有回国兴办第一家缫丝厂的南海籍华侨陈启沅,兴办“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大埔籍华侨张振勋等;在商业界方面,有创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创建先施百货公司的华侨马应彪等;在教育界,有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珠海籍华侨容闳等。此外,还有集实业家、慈善家、领事、侨领一身的珠海籍华侨陈芳,为汕头市政建设做出贡献的泰国米业大王澄海籍华侨陈慈黉等。

  海外侨情变化

 

  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亦发生了深刻变化:海外侨胞人数增多,分布更广;华裔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愈益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当地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海外华侨、华人认同中华文化、眷恋祖(籍)国的民族情感进一步增强,爱国友好力量不断壮大。几千万海外侨胞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资源宝库。

 

七、珠江风采

 

  概况

 

  珠江流域位于北纬21°31'-26°49',东经102°14'-115°53'。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珠江的发源地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其源头只是一条小溪,后沿流经地陆续接纳众多的溪流而形成浩瀚的大江。珠江水系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它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网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

  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总面积1112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西江流域的一少部分,绝大部分的北江与东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全域。径流总量为11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89.84万千瓦(占全流域14.6%),可开发量443.7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66.64亿千瓦。在航运方面,珠江是华南水上运输的大动脉,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的第二位。以广州为中心的通航河道达5500公里。珠江流域不仅水量充沛,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为珠江沿岸带来旖旎风光和盎然生机。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地势大致自北向南倾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珠江主干流的左岸面积大于右岸面积3.5倍以上。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度达0.8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主流泄出通道基本上自成体系。

 

  西江

 

  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霑益县马雄山东北麓。上源称南盘江。流经滇、黔、桂、粤4省(区),由广东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在广西象州石龙三江口以上为上游,三江口至梧州为中游,梧州至广东三水思贤滘为下游,思贤滘至磨刀门为河口段。思贤滘以上集水面积约353120平方公里。河床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广东境内西江下游干流年均径流量为123亿立方米。沿河接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贺江、罗定江、新兴江。

  贺江 处西江左岸,发源于广西富川县的黄沙岭,流经广东封开县境内注入西江。在支流渔涝河有世界第二大整块花岗岩石——封开斑石。

  罗定江 处西江右岸,发源于广东信宜县鸡笼顶,流经罗定县、郁南县,在郁南县境内汇入西江。平均年输沙量为163万吨,是省内水土流失最大的河流之一。

  新兴江 处西江右岸,发源于广东恩平县天露山,流经新兴县、高要县,于高要县汇入西江。

 

  北江

 

   珠江支流,发源于江西信丰县石碣大茅山。北江的上源分为两支:东名浈水,西称武水。浈水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武水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浈武二水汇于韶关市后始称北江。沿途纳滃江、连江、滨江和绥江等大支流,在三水河口与西江会合漫流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流经洪奇沥入海。全长573公里,集水面积52068平方公里。在广东境内的北江流域,约占广东省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38.5%.平均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和绥江。河床以红色沙岩、砾岩和页岩为主,统称“丹霞地貌”。韶关市沙洲尾以上为上游段,沙洲尾至清远飞来峡为中游段,飞来峡至三水思贤滘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

   墨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始兴县棉地坑顶,于始兴县境内汇入浈江。

   锦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崇义县竹洞凹,于广东曲江县境内汇入浈江。

   武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湖南临武县三峰岭,流至韶关市沙洲尾与浈江会合。中游段主要支流有南水、滃江、连江。

   南水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翁源县安墩头,于曲江县境内汇入北江。

    滃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翁源县船肚东,至英德县境内汇入北江。

    连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县三姐妹峰,于英德境内汇入北江。是北江最大支流。下游段河道处于平原区。两岸多堤防,北江大堤处于下游的三水县境内。主要支流有潖江、滨江、绥江。

   潖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佛岗县通天蜡烛,于清远境内汇入北江。

   滨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清远大雾山,至飞来峡汇入北江。

绥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山摛鸦顶,流经广宁、四会,于四会县境内汇入北江。

 

  东江

 

  珠江支流,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流至东莞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并于增城禺东联围汇入狮子洋,集水面积35340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的24.3%。河长562公里。平均年径流量257 亿立方米。干流在龙川合河坝以上称寻邬水,汇贝岭水后始称东江。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贝岭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水、西枝江和石马河等。各支流与干流交叉成“格子状”水系。流域内山岭多由花岗岩和红色砂页岩构成,流域内有新丰江和枫树坝两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58.4亿立方米,占全省27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的59%,两水库集水面积11050平方公里,占东江流域面积的40.9%。龙川县的枫树坝水库以上为上游段,枫树坝水库中的原合河坝村至博罗县观音阁为中游段,观音阁至东莞石龙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贝岭水处东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安远县,流入广东龙川县,于枫树坝水库汇入东江。

  中游段主要支流有浰江、新丰江、秋香江。

   浰江 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和平县浰源乡亚婆髻,于和平县境内入东江。

   新丰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新丰县崖婆石,于河源县城汇入东江。

   秋香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紫金县黎头寨,于惠阳县江口汇入东江。下游段主要支流有公庄水、西枝江、石马河。

   公庄水 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博罗县糯斗柏,于县境内汇入东江。

   西枝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惠东县乌禽樟,于惠州市汇入东江。

   石马河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宝安县大脑壳,于东莞市汇入东江。

 

  珠江三角洲

 

  位于广东中南部。行政区域包括南海、中山、顺德、珠海、斗门、东莞、广州、佛山、江门、三水、高明、鹤山、新会、台山、恩平等市县以及增城、从化、清远、四会、高要、新兴、深圳等市县的部分地区。是全省平原面积最大的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是由西、北、东三江汇聚珠江所挟带的泥沙,沿流途经数千年的沉积而在中下游形成40~60米厚度的冲积平原。并陆续在新会、顺德、番禺、东莞和南海的西樵山及广州以南的桂岛等地出现较大的居民点。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由西江、北江两个三角洲构成的古珠江三角洲逐渐连成一片,并与其后成陆的东江三角洲相连从而形成现代的珠江三角洲。而由于珠江三角洲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因而农牧渔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之势。早在新石器晚期,珠江三角洲不少先民聚居的部落已出现原始农业,在其遗址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有用于开辟耕地的刀斧、石铲及用于纺织的石制、陶制纺轮。春秋战国时期,珠三角已出现铁制农具。而至东汉时期,三角洲又进入单牛拉犁、种植双季稻的先进农业时期。

  由于珠三角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现代的三角洲已拥有近千万亩耕地与一百多万亩鱼塘,不仅成为岭南的粮仓,其传统农业中的基塘副业亦相当发达(塘鱼产量居全省之首,蚕桑区亦曾列为全国三大基地)。同时,三角洲亦是岭南的水果基地、蔬菜基地与花卉基地,岭南五大佳果——荔枝、龙眼、香蕉、柑橙、菠萝均享誉海内外。 

  二十世纪80年代后,人杰地灵的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之先,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格局,加速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繁荣,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并崛现出东莞、中山、南海、顺德等南粤经济“四小虎”与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87年后广东省决定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经济中心,包容十余个市县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作为全省经济建设的示范区。目前,珠三角经济区已统一协调规划,具有比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并初具网络规模,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型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智力密集型,并生产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轻纺工业、电子信息业、家用电器与制造业产品如TCL家电、康佳、创维电视、万家乐燃气用具、科龙、美的空调、广州本田轿车等。人民生活水平已率先达到“小康”。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满目春华秋实,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广东概况 2008-01-26
图片新闻
   
香港各界欢庆回归祖国16周...   “家是香港•伴你起航...   “高校科学营2013”香港区...
   
新来港定居基层学生升读本...   张晓明出席包陪庆英文版新...   张晓明出席“2013美丽广西...
        more...
 
国家领导人论香港
习近平会见梁振英2013-03-18
李克强会见梁振英2013-03-18
张德江会见香港经济民生联盟访京团2013-04-27
more...
 
中联办负责人讲话
张晓明主任《在<包玉刚 我的爸爸>英文版发布仪式上的即席讲话》2013-06-27
张晓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2013-03-08
黄兰发出席香港中国金融协会会员周年大会2012-09-17
more...
 
 
视频信息
   
 
     
   
 
     
 
专题专栏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香港各界援助芦山地震灾区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 >>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香港各界援助汶川、玉树地震灾区 >>
走进奥运 >>
关注十七大 >>
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 >>
more...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13023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