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穗举行

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7-05

  “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合作框架协议作为起点和平台,把广州的研究交流成果转化为我们服务港澳青年来穗发展的实际举措,进一步发挥社会各界的优势资源,为港澳青年深度交流合作做好支撑。”7月4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团广州市委书记徐柳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研究”课题的发展愿景提出规划。

  论坛上,广州、香港、澳门的研究机构及青少年工作机构签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的签订将有效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青年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积极促进群团组织、民间智库、高校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之间在青年成长发展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在穗港澳青年以从事专业服务为主

  由广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办,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承办,广州市青年研究会、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协办的此次论坛邀请了100多名来自北上广深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和青年研究工作者,就青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成长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新机遇等课题展开对话。

  调查发现,受访的港澳青年职业以从事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行业为主,占73%。其次为公共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占7%和6%。75%的受访者表示与内地朋友关系良好,部分港澳青年人际交往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港澳青年初到广州,往往不知道如何寻找政策和组织机构上的扶持及帮助。团市委建设的‘一网一号一平台’就从3个维度入手,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徐柳介绍,广州市共青团按照“1234N”的工作思路,拟打造1个交流合作平台,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少年交流活动2个基地;完善“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3个维度的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大湾区青少年文化、研究、创新创业、志愿服务4个联盟,并配套开展“N项”交流合作项目,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在文化交流、知识共享、创新创业、生活融入等方面的需求,努力凝聚青年力量,以建设共融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体为目标,助力广州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

  “内地经验”成港澳青年跨境流动意愿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近81%的港澳学生认为内地发展前景好,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83%的港澳学生认为粤港澳合作能促进三地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这表明广州在大湾区青年创业就业服务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面对大湾区蓬勃发展的趋势,港澳青年需如何应潮流而动?研究表明,“内地经验”成港澳青年跨境流动意愿的关键因素。根据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黎熙元近两年所作的调查分析,结合香港相关机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5到34岁的青年群体中,跨境工作、跨境公干、跨境休闲这三类的整体跨境流动总数呈现下降。而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者对大湾区整体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越高。

  数据有升有降,折射香港与内地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影响跨境流动意愿的“内地经验”包含求学、实习、工作、创业、旅游、交流及亲友,促使香港青年到广东来生活或工作。“超过半数香港受访者认为香港青年赴大湾区发展具有三大优势,专业化服务、国际化管理经验以及科技创新的人才优势。”黎熙元说。

  对此,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涂敏霞表示,实证研究是服务港澳青年需求、做好青年工作,拓展大湾区青年交流的重要基础。作为国内重要的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机构,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成立近30年来累计开展超过30项的穗、港、澳青少年比较研究。涂敏霞透露,今年该机构还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把研究成果呈报政府部门作决策依据。

  青年研究专家:应发挥广州优势,打造港澳青年发展主阵地

  “青年发展研究就是一套未来学。”香港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周文港长期往来于穗港两地,他认为湾区青年工作以合作为主题,要将青年工作与教育工作结合,更多考虑港澳本土青年的思想实际,用心去倾听和服务青年融入湾区发展的诉求。周文港建议,可鼓励更多香港学生到内地就学,做好教育、产业和科研等政策普及基础工作,促进大湾区学历互认政策早日落地。

  如何将广州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发展主阵地?对此,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教授谢宝剑分析认为广州具备四项优势:一是发挥岭南文化优势,多方协同发力,打造港澳青年国家认同高地;二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搭建港澳创业就业青年专业咨询交流服务平台;三是发挥政策优势,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国际化营商环境;四是发挥高校集聚优势,打造港澳青年学生活动品牌。

  大湾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备受关注,和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密切相连。《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张耀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既面临人才高度聚集,“80后”“90后”扎堆竞争的局面;也要面对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效应带来的挑战。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有效降低制度、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成本;积极制定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以减缓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80051